移民部长:“到年底签证积压可减少40万!”官宣改革重点?“临签泛滥却无永居/偏远下签就走人/技术移民不一定有技术?”

今天,移民部长受邀参加了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ustralia(CEDA)举办的澳洲移民讨论会,名为Evolving Australia’ Migration System,部长现场的讲话中,又给我们更新了最近期的签证审理数据和安排。

上周官宣的移民系统重大改革公布了一份12页的discussion paper,自己列举了现行系统的“七宗罪”,正式向外界征询意见。诚心诚意地发问,应该怎么改?

内容还是挺多的,容小编给你逐一捋顺了。

年底积压有望减少到60万个

目前已到75.5万个

移民部长又来晒成绩单了:新的工党政府在五月上台,大约六月开始就着手系统性地处理签证积压,自6月1号以来:

-审理完结了超过300万个申请

-新雇佣了超过300名员工协助审理签证

现在签证申请积压已从原来的100万个,减少到75.5万个。预计到今年年底积压能回到60万个左右,这也是政府自己定下的小目标,目前看来进展顺利,也就是比上台时减少近40万个了。

优先审理一定要有主次

都优先等于没有优先

-一些简单直接的案子走向自动化,腾出更多人手处理复杂申请

-简化了签证审理的优先安排,帮助技术移民类别的整体提速。指的就是撤掉了之前PMSOL列表,公布了新的部长令,把所有技术移民类别都列为优先,类别间没有先后之分。

-他表示说之前优先排序之复杂使得某些技术签证的每个审理都加多达45分钟,亲眼看到工作人员仅在给不同申请分类分组就花了不少时间。

他们预计所有技术签证的处理速度都将能够更快。

重申$53900门槛一定会提高

问题在提到多少?

与内政部长之前表达的一致,本次改革鼓励各界提出一些重大的有突破性的想法,

$53900的TSMIT会被提高,现在就是提到多少的问题。

再次强调要给临签更多的转永居通道,或者说确定性,不能让他们永远处于“临时”的状态。

小编有话说:

关于这个签证审理,这半个月以来确实看到很多类别都提速了,从临签到技术移民到父母签证。不过有些跟部长说的还是有出入的,或者他没有解释到为何的。

比如说他说优先审理境外申请的审理,近期下签更多的还是境内,尤其是移民类

比如说技术移民中突然大批量下190,我们最新有2022年1月递交的,是不是下一个类别就轮到491/189呢?

比如说408等临签的下签有种非常明显在赶“KPI”的感觉,下得非常的突然,突然到没有提醒,也造成了点混乱,比如来不及撤签的被覆盖签证(具体请看:近期大批移民获邀和批签,递签/下签后请及时做这步!别前面移民路都白走了…

说到这个移民改革,今天也有些新的消息,一份12页更加详细的Discussion Paper公众submission通道正式开放,递交截止日期为2022年12月15号,改革的审查总结和建议报告将会在明年2月递交给联邦,所以最早计在明年5月预算案中或许能到具体的措施宣布。

一宗罪:技术移民签证到底是不是发给技术人才

首先提到澳洲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移民系统一直侧重技术类,就算是前一两年大幅减少技术的配额,从数量上家庭和技术大类的差距也没有很大。诚然,澳洲需要技术移民来提供方方面面的支持。

然而实际上很多技术移民签证不是发给技术人才本身,55%的技术类签证给到了副申请,多数是技术人才的配偶或者孩子。并不是说发给副申就不好或者不应该,而是很多副申的技能技术情况在整个审理过程中都没有被收集到,更没有下签后续的跟进。

占比如此之高,但是又不了解具体情况,各级政府根本无法清晰了解技术移民已经发挥和之后能发挥什么作用。

二宗罪:Covid加剧技能短缺,反而更需要正确选择

我们现在都说没有不缺的行业或者岗位,有人以此理由提出废除移民职业列表。

然而Discussion Paper提到说移民是可以在补充就业方面提供关键作用,这也是在为培训澳洲本地人提供缓冲的时机,因此更加需要通过正确的签证计划选择正确的技能,目标是通过改善创新和增长去创造机会,而不是减少澳洲本地人的机会。也就说这不是一个此消彼长,一个萝卜一个坑的事情,要着眼与可持续的发展。比如说带来1个移民能创造2个就业机会,对各方都有好处。

三宗罪:签证设置和支持系统,一团乱麻

平常我们可能只关注在某几类签证,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现在一共有100多个单独的签证组,每个都有详细的立法规定。提供支持的IT系统有20多个,还有众多遗留的老系统,涉及到提交和处理签证申请以及收集相关客户信息。

这其实反应了很多签证都是某段时间为达到特定目的而设置,整个系统就是东拼西凑,而不是为了一个整体长期的目标。

造成的问题就是难以为潜在移民准确“导航”,需要专业人士来指引。政府的管理很低效之余管理成本很高,当政府想达到某个目的时,不知道有没有现成的通道。

为了让大家一目了然有多复杂,话不多说就上图,够直观的:

四宗罪:临签泛滥,后续转永居却没有保障

下图是到10月底澳州境内持有临签的数据(不包括188/491这些有永居pathway的类别),整体数量上差不多恢复了

但是境内这超过200万的临签,大部分都不确定自己是否可以留下获得永居。

转永居比例比较高的一个是雇主担保TSS482,整体有超过70%可以转为雇主担保类的永居;还有近70%通过州担保移民的申请人上一个持有的签证是学签;还有部分留学毕业生走189/雇主担保/投资移民剩下的多数人面对的都是不确定性。

那么多临居无法转永居可能是因为频繁的政策变动,可能因为供求关系的失衡,无论哪一种原因,越来越多长期临居的话,对外会影响澳洲竞争力和声誉,对内就是越来越多的剥削、歧视和不公平。

再加之前两三年的签证审理速度,让很多临签主动放弃或者不得不放弃。

五宗罪:移民在偏远拿到PR就搬走,怎么破?

鼓励大家去偏远地区的签证和项目并不少,不少签证和很多的agreement来鼓励移民定居在非几大城市,但是regional visa programs项目其实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移民通常在获得永久居留权后又搬回到几大城市。

同时,所谓移民下的偏远地区如何界定(例如为什么某个城市就是偏远了,A偏远跟B偏远有什么区别吗)也是不确定的。

六宗罪:技术签证设置不符合雇主实际需求

这方面的意见听得比较多,工资水平、职业列表这些小编就不重复了,其中还提到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机会与留学毕业生获永居途径之间存在错位,意味着澳洲无法完全利用留学毕业生的技能。

七宗罪:技术移民无法找到本专业或符合技能水平的工作

这也是外界一直诟病的,不赘述了。

洋洋洒洒“七宗罪”,不是我们说的,是政府自己说的,诚心诚意地,以下是key questions:

欢迎在12月中之前给他们写submission提意见,下方是网址:https://www.homeaffairs.gov.au/reports-and-publications/reviews-and-inquiries/departmental-reviews/migration-system-for-australias-future/submission

小编继续有话说

看到Discussion Paper后觉得这届政府,或者说主导改革审查的大佬们,看到的问题很清晰,有些甚至不是我们日常讨论中议论到的。

问题很多,也很大,有些其实不仅仅是移民和签证的问题,要改变也不是一两个政策就能实现的。

就拿偏远地区移民来说,移民走不走跟整个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有很大的关系,这个话题讨论了很多很久,问题还一直都是问题。而且项目和签证是设置了,但有时候不是计划的问题,执行上诚意就不足。今天刚好11月16号, 是491能转191的第一天,截止到发稿前还没看到细节的立法和移民局官网的更新,有时候信心和耐心就是从这些小细节上被消磨掉的。

所以说提出了这么多这么大的问题,是好事也是坏事,可能有地动山摇的变化,也可能无法在短期内看到变化。

如果对这篇文章有任何的问题, 点击此处在线咨询。同时,您还可以按照区域扫描下方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Newstarsedu08),添加客服咨询

悉尼
悉尼
Newstarsedu08
墨尔本
墨尔本
kktalks1
堪培拉
堪培拉
newstarscanberra
布里斯班
布里斯班
Newstarsbne
阿德莱德
阿德莱德
Newstarsade00
霍巴特
霍巴特
newstarsmel15
北京
北京
panda11121
广州
广州
NSGZ008